预防保健 下肢疼痛的中医治疗

发布日期:2024-12-25 23:20    点击次数:76
作者:董洪涛

这是选择中医馆在公众号发布的

第3375原创内容

医案:一位中年男性,一个月前来诊,自述三天天突然出现右侧腰臀部疼痛,导致右侧下肢活动受限,右腿抬不起来,久站时右下肢发麻,躺下时不能翻身。伴易出汗,乏力易累。大便成型,易稀。小便可。脉滑软略沉,右沉滑软,舌大,齿印,舌下小瘀,苔可。我诊为阳虚,气血不和,处方如下:麻黄6,制附片15,细辛6,白芍60,炙甘草10,干姜20,茯苓30,白术20,生黄芪60,鸡血藤60,五付,久煎一小时,水煎服,日一剂。(单位:克,下同)复诊时告知,服上药后右侧臀部及下肢诸不适完全消失,易出汗和易累亦消失。分析:学生问:此案取效甚速,是源于诸方合用吗?我回答:中医治病要想速效,当使方与证相应。此案虽然病症比较简单,就是一个腰腿不适,但其病机却是多方面的,从六经来分析,既有太阳病,亦有少阴病;从脏腑辨证来看,既有脾阳虚、肾阳虚,又有气虚,兼有气血不和。之所以合方应用,目的在于要兼顾这许多病机。以此案为例,用了麻黄附子细辛汤、肾着汤、芍药甘草汤诸方。问:老师治疗腰腿痛,经常会用到麻黄附子细辛汤(麻附细),这是把腰腿痛看作是寒证了。那么,若不是寒证也可以用麻附细吗?答:麻黄附子细辛汤源自《伤寒论》,具有温里散寒、助阳解表的功效,主治太少两感证。方中药物仅有三味,然配伍严谨,临床疗效显著。分析方中三味药的功效:麻黄辛温发汗散寒,以开太阳之表;制附片辛温大热,温少阴之阳以养正,兼助麻黄驱邪外出。二者配伍堪称助阳解表的典范。细辛辛温香窜,入肺、肾经,可通彻表里,既佐麻黄解表,又助附子温阳散寒。三药合用,外散风寒以祛邪,温里助阳以固本,表里双解,补散兼施。既可通阳,又能止痛。凡诸疼痛,多源于寒。《内经·举痛论》篇明言:“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,脉寒则缩蜷,缩蜷则脉绌急,绌急则外应小络,故卒然而痛”。《内经·调经论》亦说:“寒湿之中人也,皮肤不收,肌肉坚紧,荣血泣,卫气去”。我从临床观察到,大多数腰腿痛患者(西医往往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)之所以会出现腰腿疼痛,多与湿寒内侵、阻遏经脉、气血失和等病机有着密切联系。而麻附细正好可以温通阳气,兼祛寒止痛。方与证相应,故可用于治疗大多数的腰腿痛。问:中医讲疼痛有两种,一种是“不通则痛”;另一种是“不荣则痛”。那么,此案属于哪种疼痛?麻附细所治的又是哪种疼痛?答:从医理来分析,“不通则痛”多因寒凝经脉,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;“不荣则痛”则多因气血虚弱而荣养不够所致。治疗前者当温阳通阳;治疗后者当温养气血。此案是二者兼有,既有寒邪凝滞,又有气血不足。麻附细有温阳通阳之功,其所能治疗的疼痛,以寒凝为主。若用于治疗“不荣则痛”,则需要增加补气血之药味。此案加生黄芪和鸡血藤,即是兼顾了气血不足,不能濡养的病机。问:从老师的医案来看,用麻附细治疗的疾病各类甚多。为什么麻附细能治疗这许多疾病呢?其机理是什么?答:麻附细是一个治疗疾病的高效方。我的理由如下:其一,麻附细擅长治疗各种疼痛,不管是腰腿痛,或是头痛,或面痛(如三叉神经痛),或是颈椎痛等,都有应用麻附细的机会。比如,我临床常用麻附细合桂枝汤治疗偏头痛,疗效极高。颈椎病导致的后背疼痛或拘急,用麻附细合葛根汤,亦有显效。另外,麻附细对寒湿痹阻型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显著,既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,还能降低指标,并减轻关节损害程度,且无不良反应。麻附细还可以治疗子宫腺肌症导致的痛经,可有效缓解疼痛……

365站群VIP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

图片

进一步说,麻附细所治疗的各类疾病,多与阳虚寒凝相关。因为此方既能助阳温经,又能解表除痹止痛,最擅长治疗各种因寒邪侵袭,气血不和而导致的疼痛。这类疼痛若按六经辨证则属于“太少两感证”。正如清代大医郑钦安在《医法圆通》中所说:“一治腰痛难以转侧,夫腰痛之症,原有数端,今转侧难者,明是肾藏不温,阴寒滞于内也,麻黄细辛附子汤力能温经散寒,故治之而愈。”

问:“太少两感证”从字面来理解,即是太阳与少阴两经同时感寒而病。那么,其核心病机是什么呢?又有怎么样的症状特征呢?答:“太少两感证”的核心病机在于肾阳虚衰,机体失于温煦,寒邪束于肌表,卫阳不得布达,气血运行不畅,脉络受阻,不通则痛。从临床来观察,“太少两感证”除疼痛外,还可兼见喜暖喜按,遇冷加跨 ,夜间尤甚,痛无定处,面色黄或苍白,恶寒无汗,舌苔薄白,脉沉紧、沉细或浮迟,以及随气候变化而加剧等症。问:今时阳虚病机者非常高发,显然,麻附细有着极高的应用机会。那么在临床上当如何把握其应用时机呢?答:麻附细好用,但不可滥用。我的体会是,有一分阳虚寒证,就用一分麻附细。以此案为例,虽然麻黄、细辛各用了6克,但亦足以达到解表通阳、宣痹止痛的效果。总结而言,麻附细所治疗的病症当为太少两感证,即少阴阳虚兼外感风寒邪气。这类病人往往会有如下一点症状或体征:其一,腰背酸楚,或有冷痛,或因寒而加减,温则缓解;其二,身体畏寒,或有发热,或无发热;其三,有时亦有恶寒发热的表证,但往往是低热,表现为恶寒重而发热轻;其四,四肢冰凉,即使是发热时,四肢亦是凉的;其五,舌质淡胖大,或淡胖大而嫩。舌质不红;其六,脉沉或沉迟而弱。显然,麻附细应该能通治寒湿诸病,不仅仅是腰突症,亦包括其他各种疾病。只要符合以上六条标准,即可放心应用麻附细。问:此案老师用了肾着汤。一般认为,肾着汤证的病因病机为寒湿侵袭,局部气血痹阻不通,病位在腰。此案是按如此理论应用肾着汤的吗?答:肾着汤由四味药组成:茯苓、干姜、白术、炙甘草。只从药味的功效来看,肾着汤应该有着两个方面的功效。一方面肾着汤可以散寒除湿以通痹,用于治疗腰部的冷痛。这个理念在仲景的书中有着明确的体现。

冬至是农历24节气的第22个节气,是全年中白天最短,黑夜最长的一天。选择中医特此推出冬至养生专区。点击下方图片进入页面,了解更多养生知识。(广告)

图片

《金匮要略》明言:“肾着之病,其人身体重,腰中冷,如坐水中,形如水状,反不渴,小便自利,饮食如故,病属下焦,身劳汗出,衣里冷湿,久久得之,腰以下冷痛,腰重如带五千钱,甘姜苓术汤主之。”显然,方名肾着;病名亦为肾着,表现为“腰中冷”。方与病皆与肾阳虚相关。另一方面,肾着汤证的病机还应该有中阳不足,寒湿内盛。肾着汤内含半张理中汤,而理中汤的核心功效即在于温运中阳。加茯苓即可祛湿。合起来则是既温补中阳,又祛寒除湿。我临床用肾着汤来治疗中阳不足为主要病机的病证,疗效亦比较满意。问:仲景所应用的肾着汤,是治疗肾着病的。而分析肾着病的症状,多类似于肾阳虚导致的腰部气血不和,这与今时的腰突症(寒湿型)的表现颇为相似。是否可这样理解:肾着汤是治疗腰突(寒湿型)的一首高效方?答:完全可以这样理解的。而且这样理解,可以把辨病与辨方证完美地结合起来,更有益于提升临床疗效。我们不妨细细分析一下仲景所谈的肾着病的症状:“腰中冷”,当为阴邪(主要是寒邪)所致,“阳胜则热,阴胜则寒”。从病机来分析,寒与湿均为阴邪,且都易损伤阳气,若寒湿侵袭于腰部,就容易出现“腰中冷”的症状。显然,仅仅是根据“腰中冷”一症,就可推测病人有寒、湿或寒湿兼有。“身体重”“腰重如带五千钱”,这是湿邪沉重所致。“腰以下冷痛”,这为寒邪所致,源于寒性凝闭,易致气血运行不畅,所以会出现冷痛。从临床来观察,腰突患者只要辨证为寒湿型者,多会出现以上的这些症状。显然,仲景已经清晰地发现,对于这种类型的腰突症,选择肾着汤即是对证之证。事实上,今时不少医家应用肾着汤加减来治疗寒湿腰痛,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。问:既然寒湿是导致腰腿痛的常见病机,那么以此案为例。病人的寒湿邪气从何而来呢?是寒湿外来,还是寒湿内生?答: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。我们先要弄明白以下两个问题:其一,若寒湿自外而来,与肾有何联系,为何取名肾着汤?若因中阳不足而寒湿内生,为何“小便自利,饮食如故”,且没有寒湿内生的里证?我的思考是,此病的病因当为寒湿外袭于足太阳膀胱经。足太阳与足少阴互为表里,腰部属于足太阳与足少阴两经交汇之处,寒湿邪气侵袭于腰部,即可自表入里,自太阳进入少阴。从而出现太少两感证。也有学者认为,这是外感的寒湿邪气侵袭了足太阴脾经之表肌肉,凝滞气血,导致足太阴脾阳受损。我则认为,足太阴脾阳受损对于此案来说,似乎没有明确的相关性。但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,肾着汤可以治疗寒湿致病,其中既有太阳与少阴两感证,亦有太阳与太阴两感证,因为肾着汤亦能温运足太阴。问:此案老师还合用于芍药甘草汤。与附子相合,又成为芍药甘草附子汤。按以上分析,腰腿痛患者往往可应用此方。这应该是治疗寒邪凝滞经络导致腰腿痛的一个高效方吧。答:是的。芍药甘草汤附子出自《伤寒论》第68条,原文曰:“发汗,病不解,反恶寒者,虚故也,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。”这是汗后营卫两虚的证治。汗后不但阳虚,阴液也会耗损,导致营阴和卫阳两虚,所以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扶阳益阴。方中芍药、甘草相配酸甘化阴调营气,附子、甘草配伍辛甘化阳补卫虚,显然,这是一个阴阳双调之良方。芍药甘草附子汤既可养阴和络、缓急止痛,又能温阳散寒、通痹止痛。我常用于治疗多种痹阻不通之证,主要是治疗疼痛,疗效极高。问:既然芍药甘草附子汤能免阴阳双调,那么此案若单独应用芍药甘草附子汤,行不行呢?答:还是不太行。源于病人不但有寒邪,兼有湿邪、有气虚。故在此方基础上,加肾着汤来祛寒湿;加麻附细来解表邪,兼通阳止痛;加生黄芪与鸡血藤来补虚养血。需要注意的是,此案我重用了白芍至60克。我的临床体会是,当治疗疼痛时,疼痛越是剧烈,越可以重用白芍。比如,我治疗肿瘤晚期疼痛,常喜用白芍80克,炙甘草30克,自觉这样的配伍比例止痛疗效更高。

图片

365建站

问:此案老师用了生黄芪60克,鸡血藤60克,用量偏大。这是为什么呢?答:生黄芪与鸡血藤是我临床极为常用的一个药对,用于治疗多种疾病,取效显著。生黄芪重在补气固表,而鸡血藤则重在养血活血。二药相合,既补气,又补血;既固表,又化瘀。有学者研究发现,生黄芪与鸡血藤药对所组成的方剂,其主治证候共有44种,以气虚血瘀证和气血两虚证为主。可以说,气虚血瘀、气血两虚与临床多种慢性疾病息息相关,如消渴、癌症、虚劳、中风等。以此案为例,病人表现为疼痛,这属于痹证。《内经》明言:“风寒湿三气杂至,合而为痹也”。《景岳全书》明言:“盖痹者,闭也。”痹证以痛为其首苦,痹痛责之不通,不通则痛,瘀祛络通则病可向愈。而董西园《医级》强调:“盖邪之感人,非虚不痹。”可见,正气虚弱,腠理疏松,卫外不固,致风寒湿等邪气趁虚而入,营卫不和,脏腑阴阳失调而致痹。生黄芪与鸡血藤合用,可以完美地解除因虚致痹这一病机。我的经验是,二者等量重用,更增补虚化瘀通络止痛之功。一般各30克,若气虚与血瘀明显,则可增加至各100克,取效更高。此案病人出现易出汗,乏力易累,显然这与气虚营卫失调相关,重用生黄芪即可解除这些症状。问:一般都认为,麻黄是发汗的。以本案为例,既然出现了“易出汗”,还可以用麻黄吗?答:麻黄素以辛散开泄,发汗峻药著称,主治伤寒表实,临证以无汗为旨要,但汗证不忌麻黄。治病时应全面分析病因病机,而汗出仅为一外候。若属卫虚阴伤等证,自当慎用麻黄。若证属寒湿,即使有汗,亦不需避用麻黄,更可以借麻黄辛散发越之性来透邪外出,给邪以出路,从而使邪去正安,表畅汗止。以此案为例,虽然病人 “易出汗”,但其核心病机还在于寒湿侵袭于太阳与少阴经。麻黄可以既可解除太阳经的表邪,还可以与附子和细辛相合,能透发深伏于少阴经的寒湿邪气。问:既然有寒湿可以用麻黄,那么,气虚能不能用麻黄汤?答:麻黄功在辛散,多用于实证。若属气虚,用麻黄有伤正气之弊端,故古今医家在治疗气虚证时,往往忌用麻黄。正如《本草纲目》引李东垣之语:“饮食劳倦,及杂病自汗,表虚之人用之,则脱人元气,不可不禁。”我的观点是,不必拘泥。麻黄虽为辛散发汗峻剂,不适合于气虚之证。但麻黄气味俱薄,属阳,能升发气机,从而使补气药不至于滞涩。对于气虚证在应用麻黄的同时可合用生黄芪,或合用补中益气汤,则麻黄可以透邪而不伤气。以此案为例,我重用生黄芪60克,与6克麻黄合用,既能补气之虚,又可固卫气之表,兼可透发太阳与少阴之邪。进一步说,麻黄为纯阳之药味,可带动一身诸气升发,对于宗气不足,无力鼓脉之低血压,有贯通心肺宗气的良好作用,从而使血压回升。临床上我常用麻附细治疗低血压证,其理即在于此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